中醫學叢書、文集、連續出版物屬于《中國圖書分類法》中的三級類目,該分類相關的期刊文獻有2057篇,會議文獻有439篇,學位文獻有173篇等,中醫學叢書、文集、連續出版物的主要作者有王育林、李應存、段逸山,中醫學叢書、文集、連續出版物的主要機構有成都中醫藥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等。
統計的文獻類型來源于 期刊論文、 學位論文、 會議論文
1.[期刊]
摘要: 宋慈所著《洗冤集錄》,內容豐富、技術成熟,在國內廣為傳刻校釋,對后世的審刑理案影響深遠。《洗冤集錄》首先流傳到亞洲的朝鮮、日本等周邊國家,對這些國家的司法檢驗...
2.[期刊]
摘要: 薛生白《濕熱病篇》中記錄了16種脈象,很有濕熱病特色。虛脈是濕熱傷氣的脈象,也代表著濕邪內阻脾陽不足;細脈不是陰虛,而是寒濕傷陽的脈象;脈細如絲或絕不是真陽外...
3.[期刊]
摘要: 目的:探究《傷寒雜病論》中當歸的量效關系及用藥規律,為臨床實踐提供一定借鑒。方法:系統整理《傷寒雜病論》中含有當歸的方劑,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二...
4.[期刊]
摘要: 《醫學六經》一書收錄了《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靈樞》《針灸甲乙經》等6部醫籍,頗受學界重視。《中國中醫古籍總目》《中國醫籍大辭典》等著錄該叢書為明代顧從德所...
5.[期刊]
摘要: 基于《蘭室秘藏·婦人門》中所載崩漏九方具體的方藥,探討其立方基礎、配伍規律、劑量和煎服特點,揭示李東垣臨證處方施治的基本思路與規律,以期對中醫臨床工作者提供新...
6.[期刊]
摘要: 古之研習仲景學說的醫家眾多,明清大家尤怡獨具慧眼,著《傷寒貫珠集》八卷,以傷寒治則為綱,按類分列六經原文,敘法詮證,解方述藥,論藥合證,提綱挈領,一目了然,尤...
7.[期刊]
摘要: 論述了基于知識元標引的模板標引方法在實際標引中的操作流程及其存在的不足之處,并提出節點自定標引方法作為解決方式。節點自定標引方法以知識元為節點建立編碼關系,實...
8.[期刊]
摘要: 《羅氏會約醫鏡》記載了積聚的證治經驗,從病因、病機、診斷方面詳細論述了積聚,并將積聚分為16種常見類型。在治療上,羅國綱不僅強調治宜精一,還繼承張元素的學術思...
9.[期刊]
摘要: 余顯廷《脈理存真》學宗四圣和滑壽,其脈理溯源至太極圖和《周易》,契合四部五論,其書天人陰陽觀和脈象之象思維貫穿始終。天人陰陽為脈理統系之宗,體現在四個方面:河...
10.[期刊]
摘要: 《中國中醫古籍總目》中收錄的中藥和西藥著作的區分是基于中藥西藥在用藥時有無中醫藥學理論的指導,是否用“以偏糾偏”思想來治療疾病。通過對誤收了的《良藥與毒藥》《...
11.[期刊]
摘要: 目的:了解分析蘇頌及《本草圖經》研究的進展及熱點。方法:基于CNKI數據庫,搜集與蘇頌及《本草圖經》相關的文獻(從建庫至2020年12月31日)為數據源,統計...
12.[期刊]
摘要: 目的基于六經辨證分析《傷寒雜病論》治療痹證的方劑,探討張仲景治療痹證的用藥特色及用藥規律,為臨床用經方治療痹證提供理論依據。方法選取符合篩選標準的方劑并記錄其...
13.[期刊]
摘要: 嚴用和,南宋著名醫家,著有《濟生方》和《濟生續方》,一生行醫五十余載,臨證遣方用藥靈活多變,提出“補脾不若補腎”之說,強調“氣道貴乎能順,順則津液流通”的治療...
14.[期刊]
摘要: 目的:挖掘古籍《普濟方·針灸門》中針灸治療不孕癥的選穴規律。方法:利用《中華醫典》第5版檢索《普濟方·針灸門》中治療不孕癥的針灸處方,分析處方數據中穴位的使用...
15.[期刊]
摘要: 北宋校正醫書局校訂刊行的《黃帝內經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脈經》《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臺秘要》等重要醫書,是研究醫學問題的珍貴資料。本文根據宋校醫...
16.[期刊]
摘要: 導引是以養生祛病為目的,以動作為主要表現形式,具有中醫特色的身形鍛煉方法,并且得到了諸多醫圣先賢的認可與傳播。但導引相關的著作繁多,記錄版本繁雜多樣,本文通過...
17.[期刊]
摘要: 通過仔細研讀《傅青主女科》原文及查閱相關文獻,從胞胎為土,生長化物;體質致病,因人而異;調理臟腑,疏通經絡;治病求本,治法特色四個方面概括傅氏在“十不孕”中提...
18.[期刊]
摘要: 清代新安醫家程樑的代表著作《引經證醫》是一部匯集醫理和病案的綜合性醫書,其學術思想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理論上堅持溯本窮源,引經證醫;診病時強調審證周詳,重視脈...
19.[期刊]
我國16種醫科大學學報的主要計量指標比較研究——以《河北醫科大學學報》為例
摘要: 目的分析2020年中國16種醫科大學學報的各主要指標情況。方法根據2021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的有關統計數據,選取載文量、平均引文量、總被引頻...
20.[期刊]
摘要: 《急救廣生集》共十卷,為清末程鵬程輯錄,嘉慶年間刊行。本書包括內、外、婦、兒、骨等多種疾病證治,治法崇尚經典、博采眾長,尊古而不泥古,具備多方面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