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空間攻防理論的傳統解釋認為,網絡空間的攻防關系是進攻占優,即在國際網絡空間中,網絡攻擊的發起國占據先發優勢,目標國則處于被動地位,不利于網絡空間的戰略穩定。然而,這一理論既無法解釋國家間沒有爆發大規模網絡戰爭的原因,也難以解釋為何網絡攻擊的目標國往往不選擇妥協和讓步,以及網絡攻擊產生的實際效用也仍然有限的現象。對此,網絡攻防平衡理論雖然給予了修正,但仍沒有擺脫進攻占優的陷阱。本文將在網絡沖突的攻防結果維度對主體間的攻防關系進行重構,提出網絡沖突的攻防關系模型,認為國際網絡沖突主體間存在'攻防制衡'的關系模式。其次,本文通過雙邊網絡事件和爭端數據庫(DCID,Version 1.1),對'攻防制衡'模式的生成及其影響因素進行數據檢驗,得出初步結論。另外,本研究將進一步根據伊朗對沙特的'沙蒙'行動與美國對伊朗的'震網'行動兩個案例,對以上假設分別進行證實與證偽。結果表明,網絡沖突的嚴重程度對'攻防制衡'模式的生成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然而,正是'攻防制衡'模式所具有的低烈度特征,才使其成為當前國際網絡沖突攻防互動的常態。因此,準確把握國際網絡沖突攻防互動的態勢,對于網絡空間安全與國際體系的戰略穩定具有重要意義。